院校性质:公立办学层次:高中
学校形式:全日制建校时间:1896年
学校地址:临汾市尧都区刘村镇南芦村滨河西路
山西学校简介学校简介临汾一中始建于1896年,前身为晋山书院,同在晋山书院的基础上扩建为平阳中学堂,1913年更名为省立第六中学。1934年改名为省立临汾中学。1950年正式定名为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校。1980年被认定为省首批重点中学。2004年被认定为省首批示范高中。2008年被省教育厅认定为“山西省高中新课程实验基地校”。拥有一所公办民助普通中学平阳中学。2016年经市委市政府会议决定,对临汾市第五小学和临汾一中初中部进行资源整合,撤销临汾市第五小学和临汾一中初中部,成立临汾市第一中心学校。[1]学校于2010年投资近5亿元择址新建,2011年从鼓楼西街搬迁到滨河西路北段学苑路,2015年9月在上级主管部门主导下学校由全日制完全中学变为全日制、寄宿制高中学校。如今学校占地面积455亩,建筑面积157606㎡。共有84个教学班,在校生4200余人。全校教师413人,其中在编398人,全国模范、优秀教师9人,特级教师6人。
历史沿革
1896年,清政府下令把各地原有的书院改为学堂,各府治设立中学堂,临汾晋山书院由此改建为平阳中学堂,这就是临汾一中的前身。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给教育事业带来了转机。但在风雨如磐、长夜漫漫的旧中国,新生的平阳中学堂,每前行一步,都经历了无数的抗争,无数的磨难。
1924年12月,傅懋恭(即彭真)代表中共太原支部来临汾开展工作。他到学校,撒下了革命的火种,为临汾党组织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4年9月,“山西省立临汾中学校”新的身姿挺立在平阳大地上。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临汾中学师生在党组织领导下,抗日救亡学潮风起云涌。著名作家丁玲率西北战地服务团来我校演讲;同年11月,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在临汾中学校小礼堂发表了《目前抗战危机与坚持华北抗战的任务》的演讲,贺龙司令员也在这里作了战时形势动员,学生们受到极大的鼓舞,一大批进步青年投笔从戎,献身疆场,写下了临汾中学校历史的辉煌。
1949年10月1日,临汾中学全体师生参加了临汾各界人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会,1950年学校按省政府通令改名为山西省立临汾第一中学校,直接隶属省教育厅领导。从建国初到“文革”前,临汾一中为祖国培养了大批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10年“文革”结束,临汾一中迎来了教育的第二个春天,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五育并重,创新发展,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荣誉称号。
办学条件
初中部已撤销
初中部占地185亩,校园建筑面积42013㎡。自2000年以来,学校自筹资金建成8034㎡的初中部综合教学楼,6000㎡的学生公寓楼,400米全塑胶标准田径运动场,还有集实验室、图书馆、电教中心为一体的6300㎡科技楼。2014年,新建初中部校区正式使用。
2016年经市委市政府会议决定,对临汾市第五小学和临汾一中初中部进行资源整合,撤销临汾市第五小学和临汾一中初中部,成立临汾市第一中心学校。
高中部
2009年,临汾市委市政府为了全面优化教育资源、振兴临汾教育事业、拉动河西新城发展,举全力建设临汾新高中,将它列为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公开承诺的十件实事之首。该项目总占地455亩,投资3.45亿元,建筑面积13.9万平方米,建设规模36轨108个教学班,占地面积、投资规模和办学规模位居全省前茅。项目2010年5月15日开工,项目部及所有施工企业艰苦奋战450天,完成了规划建设任务。2011年9月1日临汾新高中正式投入使用,校名继续沿用“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校”,高中部三个年级全部搬入新建校区,实行全封闭式管理。
教学规模
截至2013年,学校办学轨制为高中30轨(现高一28轨),初中12轨,共有教学班112个(初中22个,高中88个)。在校学生数约6300人(初中约1500人,高中约4800人)。
师资力量
截至2013年,全校教职工485人,专任教师406人。其中全国优秀、模范教师10人,特级教师7人,省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136人。中教高级教师79人,中教一级教师161人。
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为学生成才奠基,为教师发展铺路,为教育改革创新。
办学思想:以人为本,以德立校,科学管理,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目标: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反思型
学生培养目标:自尊自信自强成人成才成功
校风:团结向上求实创新
教风:敬业严谨博学爱生
学风:尊师勤恳刻苦攀登
办学目标:办三晋名校创中华一流育创新人才
校训:做人求知健身尚美
一中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终于职守的敬业精神,为人师表的自律精神,顾全大局的协作精神,开拓创新的拼搏精神,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
【临汾第一中学 】相关文章:
山西省太谷县第二中学 2024-12-27
临汾第一中学 2024-12-27
吕梁实验中学 2024-12-27